陪伴是个大话题,家庭教育指导师跟你聊聊那些事
在与家长交流中,我们经常强调陪伴孩子的重要性,于是很多家长投入其中,开始陪伴孩子读书、写作业、关注孩子交往。但很多时候,家长陪伴的时间多了,效果却不明显。这不仅让家长感到困惑,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才是有效的呢?
一、案例呈现
班级中一位家长来找我交流:孩子升入中学,我意识到这一时期对于孩子的重要性,于是专门在家陪伴孩子,每天给他做饭,喊他起床,送他去上学,在家什么活也不让他干,只是让他好好学习。我经常与他交流,非常关心他的成绩,他的每一次成绩都牵动着我的神经,孩子却抱怨说:我只关注他的成绩,并不在乎他的感受。慢慢的他与我交流越来越少,我说得多了,他就很厌烦,甚至对我出言不逊,为此我们母子俩也大吵过几回,现在他回到家总是一头钻进屋里,拒绝与我们交流。他爸爸脾气暴躁,还打过他几次,孩子干脆以不去上学为要挟。他爸爸也不敢再打他了,我也不知该如何与他交流。
二、原因分析
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,独立意识开始增强,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,渴望独立与自由,对于父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开始抵触,他们虽不成熟,但是渴望尊重,渴望成长。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出,对于妈妈的唠叨,孩子开始厌烦,对于父亲的粗暴的管理方法,孩子开始反抗,这对于渴望陪伴孩子的父母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现实,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:
(一)家长的行为因素
家长有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意识这是很好的开端,但是陪伴的方式还是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:简单粗暴、温情控制、过度服务,对孩子缺少尊重,更缺少有效的成长指导,家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,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需求。
家长的陪伴更多的集中在满足孩子的学习、物质保障,缺少精神上的交流与心理上的沟通,这偏离了陪伴的正确方式:父母要用仁爱和宽容滋润孩子的心田,用行动来影响孩子习惯。这种只重形式,不重内容的陪伴自然引起孩子的反感,导致矛盾的激化。
(二)家长的态度因素
作为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,但唠叨、训斥等错误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逆反、逃离。在和很多学生谈心中得到最多的答案是:不是不接受家长的建议,而是根本就无法接受他们的态度。
(三)孩子的成长需求
孩子进入中学,也恰好进入青春期,对于父母由仰视转变为平视,他的内心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:由原来的言听计从到现在的逆反。他们独立意识开始增强,渴望自由、渴望尊重,试图摆脱束缚。这对于没有及时转变教育观念的父母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。一个试图抓紧,一个试图挣脱,矛盾就这样不断激化升级。家长迷惑到底该如何陪伴?孩子痛苦该如何逃离“苦海”?
三、指导建议
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,好的家庭教育不需要父母具备多么高的文化素养,只要在生活中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,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孩子、引导孩子,就是最好的陪伴。
(一)转变观念
1.家长要学习,有效陪伴助成长
家长要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深远影响,这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要不断反思自我的教育行为,并通过阅读家庭教育书刊,聆听家庭教育讲座,参与家长沙龙等活动,掌握与社会发展、孩子年龄特征相符的家庭教育知识,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。
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,短时间内热血沸腾,积极运用学习的知识去教育孩子,可是一段时间后,又旧态复发是不行啊。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,才能巩固学习到的家庭教育知识,才能让自己的陪伴更加科学。
2.尊重孩子,理解孩子内心需求
陪伴不仅仅指时间和空间上的陪伴,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陪伴。很多家长感觉很委屈,为了照顾孩子牺牲了自己的时间、甚至辞掉工作,从而要求孩子遵从自己的安排,这是控制、约束,缺少心灵上的陪伴。孩子需要尊重,不需要控制和约束。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,家长应该听孩子把话说完,而不是随意打断;遇事多商量,而不是命令;给孩子选择的权利,而不是强加;尊重孩子的努力,而不是指责;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,而不是只让学习。家长通过家庭会议、民主协商和君子协定等形式,用温和而坚定守护孩子成长。
3.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
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,理性看待成绩。如果孩子努力了,仍达不到你的期望,家长要接受孩子的现实,接纳孩子的平凡,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理的期望目标,关注孩子动态的成长过程,多关注孩子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的变化。特别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时,给予心理安慰,引导孩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,共同帮助孩子制定改进计划,鼓励孩子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步,更好成长。作为家长要向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场:我可以不在乎你的成绩,但是我要看到你努力的样子。
(二)学会陪伴
1.夫妻和睦,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
夫妻之间应该相互信任,这样能减少夫妻矛盾冲突;互敬互让,互相包容,这样夫妻才能和谐相处;夫妻还应该养成谈心的习惯,坦诚相待,相互倾听,充分的沟通,既融洽夫妻关系,又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,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,同心共促孩子成长。
父母的和谐相处既给孩子树立榜样,也让陪伴的氛围变得温馨融洽,和谐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,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,性格一定会更加温顺、饱满。
2.注意沟通的方法
孩子乐意对家长讲是沟通,如果因为场合、时间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,孩子不乐意讲,其实也没有恶意,可能只是羞于开口,他会用行动做给家长看。此时家长要学会包容,不要强迫孩子讲,尊重孩子不说的权利也是沟通。
孩子与家长交流时,家长需要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。无论你有多少正确的想法,都要真诚的听孩子说完,不要急于灌输自己的思想。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,而不是一个评判者。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认同、尊重和关爱的时候,家长的建议往往就能成为孩子最终的决定。
家长要抓住机会,随时、随地与孩子沟通。在接送孩子的路上,可以与孩子聊聊这一天在学校的见闻、感受,分享孩子的快乐,倾听孩子的烦恼;在饭桌上,可以与孩子交流身边的见闻趣事,各自的理解看法,潜移默化影响孩子。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,更容易拉近亲子距离,更有效的沟通交流。
3.恰当传递理解和关爱
孩子进入青春期,家长应该掌握一个原则:少说话,多做事。一件事说一遍是爱,说三遍是唠叨,是控制。特别是家长与孩子发生矛盾时,应停止抱怨,暂时离开、平复心情,反思自己,等双方都平静下来,再来与孩子交流,多说感受,多谈期待。家长平和的态度、反思的精神,孩子自然习得,良好的关系自然形成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,家长要用自己的特长去陪伴孩子,比如爱好做饭,就去做孩子喜欢的饭菜,满足孩子的胃,温暖孩子的心;喜欢运动,就去陪伴孩子跑步、打球,在锻炼的同时,增进感情,更多交流。家长可以尝试运用书面表达,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,往往能直达孩子心底,让孩子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。家长还可以陪孩子一起追剧、散步、参加户外运动等,在休闲中交流,在行动中传递理解与关爱。
新时代的家长,要改变观念,做学习型父母,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,尊重孩子,读懂孩子,这样的陪伴才是有营养的。
【参考文献】
1.简.尼尔森【美】.玉冰:《正面管教》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出版
2.赵刚、王以仁:《中华家庭教育学》中国出版社2016出版